- Copyparty:一键将任意设备变为多功能文件服务器;
- 前GHF援助点工作人员控诉:我在加沙目睹战争罪行;
- Visa和万事达因游戏审查遭玩家集体抗议;
- 陶论“蓝队”与“红队”大语言模型之争;
- Debian全面转向64位时间处理以应对2038年危机;
以上是今天的前五条黑科技新闻标题。
总共25条,具体内容您往下读…
1. Copyparty:一键将任意设备变为多功能文件服务器
🔗 github.com: Copyparty – Turn almost any device into a file server
🔥🔥: 647 | 💬: 105 | 🗓️ 2025-07-28 |
Copyparty 是一款便携式文件服务器,仅需单个文件即可运行(依赖 Python 2/3),支持 WebDAV/FTP/TFTP 等多种协议,提供加速续传、去重、媒体索引、缩略图生成等功能。其特点包括:
- 跨平台:兼容 Windows/Linux/macOS/Android 等系统,甚至可在老旧设备上运行。
- 丰富功能:内置音频播放器、文件管理器、Markdown 编辑器,支持实时日志流、批量重命名、上传自毁等。
- 灵活部署:支持 Docker、系统服务脚本,可通过二维码快速分享访问链接,还能通过 Cloudflare 隧道实现外网穿透。
- 低依赖:核心无强制依赖,但可通过可选组件扩展(如 FFmpeg 实现多媒体支持)。
开源协议为 MIT,已在 GitHub 获 4.9k 星,适合临时文件共享或轻量级 NAS 替代方案。
2. 前GHF援助点工作人员控诉:我在加沙目睹战争罪行
🔗 bbc.com: ‘I witnessed war crimes’ in Gaza – former worker at GHF aid site [video]
🔥🔥: 644 | 💬: 648 | 🗓️ 2025-07-28 |
一名退役美国特种部队军官向BBC透露,他因目睹以色列国防军向巴勒斯坦平民开火而辞去在美以支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GHF)的工作。Anthony Aguilar表示,其职业生涯中从未见过如此“针对手无寸铁、饥饿平民的残暴与无差别武力”。
其他内容涉及中东局势:伊朗与以色列互相袭击的现场视频、美国加入冲突的“午夜铁锤”行动细节、伊朗核计划进展等,但核心焦点仍是加沙人道危机中的战争罪行指控。
3. Visa和万事达因游戏审查遭玩家集体抗议
🔗 polygon.com: Visa and Mastercard are getting overwhelmed by gamer fury over censorship
🔥🔥: 518 | 💬: 499 | 🗓️ 2025-07-28 |
由于Steam和itch.io等平台限制成人游戏销售,愤怒的玩家发起了一场针对Visa和万事达的抗议活动,认为这些支付处理器是审查的幕后推手。玩家通过社交媒体组织大规模电话和邮件轰炸,旨在堵塞客服通道以施压。
两家支付公司回应称其政策仅禁止非法交易,但平台因担忧支付服务中断而主动下架内容。抗议者甚至编写脚本和建立网站指导行动,同时强调保持礼貌态度。另一方面,反成人内容组织Collective Shout声称仅反对涉及性暴力的游戏,但itch.io的审查范围意外波及LGBT题材作品。
目前客服反馈显示投诉已被“听取”,但玩家计划持续施压。这场行动展现了游戏社区罕见的团结,也暴露了支付规则模糊性对内容生态的影响。
4. 陶论“蓝队”与“红队”大语言模型之争
🔗 mathstodon.xyz: Tao on “blue team” vs. “red team” LLMs
🔥🔥: 431 | 💬: 137 | 🗓️ 2025-07-28 |
内容提到,若想使用Mastodon网页应用需启用JavaScript,或选择适合自身平台的原生应用作为替代方案。文中未直接探讨“蓝队”与“红队”LLM(大语言模型)的具体差异,但隐含技术对抗或协作的语境,可能涉及安全测试(如红队攻击与蓝队防御)或模型优化策略。当前文本更偏向技术操作提示,核心议题需进一步展开。
5. Debian全面转向64位时间处理以应对2038年危机
🔗 theregister.com: Debian switches to 64-bit time for everything
🔥🔥: 386 | 💬: 246 | 🗓️ 2025-07-28 |
Debian宣布从即将发布的Debian 13 “Trixie”开始,除最旧硬件外,全平台将采用64位时间戳(time_t),以规避2038年1月19日触发的Unix Epochalypse问题。届时32位有符号整数将无法存储当前秒数,导致时间回滚至1901年。
与Y2K危机类似,此次升级涉及6429个软件包,需同步修改应用二进制接口(ABI)。32位x86架构(i386)因兼容性暂不更新,但可能推出支持64位时间的i686新架构。
Debian团队强调,嵌入式设备和低功耗硬件(如车载系统、路由器)仍依赖32位计算,此次改动可延长其生命周期。开发者可通过Debian Wiki测试兼容性。
6. 全球首款100%有效HIV预防药物Yeztugo获FDA批准
🔗 newatlas.com: FDA has approved Yeztugo, a drug that provides protection against HIV infection
🔥🔥: 328 | 💬: 134 | 🗓️ 2025-07-28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Yeztugo(通用名:lenacapavir),这是首款能提供100%防护的HIV预防药物,每年仅需注射两次。该药物属于衣壳抑制剂,通过阻断病毒复制关键步骤实现近乎完全的防护效果。制造商吉利德科学联合全球基金,以零利润模式向中低收入国家供应,目标三年内覆盖200万人。此外,吉利德已与6家仿制药企达成免专利授权协议,确保全球可及性。专家称,这一突破性进展将极大解决用药依从性和社会歧视问题,为终结HIV疫情带来希望。
7. 自研极低延迟游戏串流编解码器PyroWave
🔗 themaister.net: I designed my own fast game streaming video codec – PyroWave
🔥🔥: 267 | 💬: 81 | 🗓️ 2025-07-28 |
作者针对游戏串流场景设计了一款名为PyroWave的超低延迟视频编解码器,专为局域网高带宽环境优化。传统编解码器(如H.264/AV1)依赖运动预测和熵编码,而PyroWave通过舍弃运动预测和熵编码,采用离散小波变换(DWT)实现极简架构,将编码延迟压缩至0.13毫秒(1080p60),解码仅需100微秒。
其核心设计包括:32×32系数块独立处理以抗丢包、基于GPU并行的比特平面编码,以及通过心理视觉权重实现的快速码率控制。尽管码率高达100+Mbps(是传统方案的5-10倍),但在高带宽局域网中,其零缓冲延迟和抗干扰性优势显著。测试显示,在《Expedition 33》等复杂场景中,PyroWave的VMAF评分甚至优于NVENC硬编的HEVC。
这一方案尤其适合Steam Deck等设备,功耗极低,且性能超越硬件编解码器,为本地游戏串流提供了全新思路。
8. 在Chrome中使用Google账号登录的真相
🔗 underpassapp.com: Sign in with Google in Chrome
🔥🔥: 259 | 💬: 139 | 🗓️ 2025-07-28 |
许多网站(如Yelp)会在访问时显示烦人的“使用Google登录”横幅,这是Google的One Tap用户体验。通过浏览器扩展StopTheMadness Pro可屏蔽这些横幅,但用户可能未意识到:Chrome浏览器本身从不显示此类横幅。在Safari中模拟Chrome的User-Agent即可验证这一点。
然而,Chrome也有自己的问题:若用户已登录Google账户,访问合作网站时会弹出原生One Tap弹窗,且无法通过扩展屏蔽。该弹窗是Chrome原生界面的一部分,甚至会阻止其他扩展弹窗的显示。不过,用户可通过chrome://settings/content/federatedIdentityApi
直接关闭此功能。
作者指出,这是Google为Chrome提供不公平优势的又一例证,呼吁反垄断监管机构关注。
9. 我把PNG图片存进了一只鸟里
🔗 youtube.com: I saved a PNG image to a bird
🔥🔥: 209 | 💬: 51 | 🗓️ 2025-07-28 |
这段内容看似标题党,实则可能涉及数据存储实验或行为艺术。作者将PNG图像文件以某种方式“保存”到鸟类生物体中,可能通过基因编码技术或物理载体植入。文中未提供具体方法,但提及了YouTube版权声明和谷歌条款,暗示内容与数字平台相关。这种非常规存储方式引发了对数据保存边界的思考,但技术真实性存疑,更可能是概念性探讨。
10. 金融科技的乌托邦陷阱
🔗 fintechdystopia.com: Fintech dystopia
🔥🔥: 170 | 💬: 105 | 🗓️ 2025-07-28 |
本书批判了过度吹捧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指出许多技术(如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无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经济不稳定。作者强调,改善民众财务状况需要务实、渐进和民主的方案,而非依赖硅谷推崇的“技术万能论”。
书中揭露了稳定币的虚假稳定性——它们本质是寄生在传统银行体系上的投机工具,却无法惠及无银行账户人群。同时,作者抨击了金融科技公司以“创新”为名规避监管,实则通过掠夺性包容牟利的行为。区块链则被讽刺为“笨拙的数据库”,其所谓的高效与安全往往掩盖了破坏公共利益的本质。
核心观点:技术狂热掩盖了资本主义逐利本质,真正的变革需回归制度性解决方案。
11. 与众不同的时钟
🔗 ianto-cannon.github.io: Different Clocks
🔥🔥: 152 | 💬: 25 | 🗓️ 2025-07-28 |
Ianto Cannon创作的矢量时钟通过JavaScript生成,采用可缩放矢量图形(SVG)技术,用户可自由使用和修改源码。所有时钟均显示协调世界时(UTC),包含多种独特设计:二进制时钟以32位有符号整数呈现Unix时间(1970年1月1日至今的秒数);多边形时钟用几何图形解码时间格式(年:月:周:日:时:分:秒);”Blobs”系列通过波动效果分别展示千年、年、日、时、分、秒的流逝;”Peaks”和”Waves”则以山峰曲线与贝塞尔曲线动态模拟时间跨度。作品标注版权信息为2025年7月28日。
12. 为儿童设计:简化与趣味并重
🔗 shaneosullivan.wordpress.com: Simplify, then add delightness: On designing for children
🔥🔥: 144 | 💬: 53 | 🗓️ 2025-07-28 |
作者基于开发儿童绘画应用《Kidz Fun Art》四年的经验,总结出儿童产品设计的核心原则:减少文字依赖,通过图形和直观交互传达功能;容错设计至关重要,需提供撤销按钮和软删除功能,避免挫败感;趣味性是长期留存的关键,可通过彩虹元素、音效和触觉反馈创造惊喜。此外,需优化手掌误触技术,减少精细操作需求,并在状态切换时保持视觉连贯性。
文中强调,儿童应用应避免广告和社交分享,选择订阅制等伦理盈利模式,并适时引导家长参与复杂功能。这些原则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打造既简单易用又能持续带来快乐的儿童数字体验。
13. 丹麦大型研究证实:疫苗与自闭症等50种健康问题无关
🔗 en.ssi.dk: Danish Study: No link between vaccines and autism or other health conditions
🔥🔥: 135 | 💬: 98 | 🗓️ 2025-07-28 |
丹麦一项基于百万儿童数据的大规模研究发现,含铝佐剂疫苗与自闭症、哮喘、自身免疫疾病等50种健康问题无任何关联。研究由丹麦血清研究所主导,追踪了1997至2018年出生的儿童,证实了丹麦国家免疫计划的安全性。
研究负责人Anders Hviid强调,此项覆盖超百万儿童的注册数据分析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最全面的,结果再次驳斥了关于疫苗铝成分的谣言。研究发表于《内科学年鉴》,旨在以科学证据对抗错误信息,维护公众对疫苗接种的信任。
14. 用你的照片制作惊艳马赛克画的神器
🔗 pictiler.com: Show HN: I made a tool to generate photomosaics with your pictures
🔥🔥: 117 | 💬: 38 | 🗓️ 2025-07-28 |
这款浏览器工具让你轻松将照片转化为马赛克艺术,全程无需上传——所有处理均在本地完成,100%保护隐私。上传主图后,可选择自定义图块或使用素材库图片,通过调整图块大小、颜色匹配等参数实时预览效果。支持高清导出(4K分辨率),适合打印或分享。工具操作简单,无需注册,提供多种示例模板供参考,几秒即可生成专业级作品。核心亮点:完全离线运行、即时处理、高质量输出,让你的回忆变身独特艺术品。
15. 比预期更多的女性在基因上是男性
🔗 novonordiskfonden.dk: More women than expected are genetically men (2016)
🔥🔥: 101 | 💬: 159 | 🗓️ 2025-07-28 |
丹麦研究发现,每1.5万名男性中就有1人出生后以女性身份成长,但实际携带XY染色体。这些女性通常因性发育障碍(DSD)(如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或性腺发育不良)而表现为女性特征,多数直到青春期才察觉异常。研究首次统计了这类人群的比例,发现其数量比此前预估高出50%。
部分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男性激素无法发挥作用,外显为女性,但缺乏子宫或卵巢,甚至存在患癌风险。诊断年龄差异显著,最早7-8岁发现,最晚至34岁仍未被确诊。研究还揭示了此类人群在身份认同和健康管理上的挑战,并希望通过相关机制研究助力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
16. 茶APP数据泄露升级:第二数据库曝光110万条用户私聊记录
🔗 bleepingcomputer.com: Tea app leak worsens with second database exposing user chats
🔥: 99 | 💬: 98 | 🗓️ 2025-07-28 |
女性交友安全平台茶APP数据泄露事件持续恶化。继上周五59GB用户数据(含驾照、自拍及公开评论图片)被黑客在论坛传播后,研究人员又发现第二个未加密数据库,内含2023年至今的110万条私聊记录,涉及堕胎、出轨伴侣等敏感话题。
平台确认泄露数据为2024年2月前的旧系统内容,但新曝光的数据库显示近期数据同样可通过API密钥随意访问。部分信息已关联到社交媒体账号和手机号,更有攻击者搭建网站公开评分泄露的自拍照。
茶APP表示正与网络安全专家及执法部门合作调查,但女性安全空间已沦为数据武器。专家警告泄露内容可能被用于社交工程攻击。
17. Windows 11:披着进步外衣的“微侵略”雷区
🔗 theregister.com: Windows 11 is a minefield of micro-aggressions in the shipping lane of progress
🔥: 94 | 💬: 109 | 🗓️ 2025-07-28 |
文章批评Windows 11通过频繁的广告推送、强制AI功能和无休止的干扰设计,将操作系统变成了“自动化恶意软件”,严重损害用户体验。作者指出,微软为追求商业化,将系统功能与监控、推广捆绑,甚至默认恢复用户已关闭的设置。尽管存在第三方优化工具,但普通用户难以安全使用,而手动修改注册表又风险过高。
作者呼吁开发一款开源、易用且持续更新的“系统净化工具”,既能服务普通用户,又能渗透企业环境,以此倒逼微软改变策略。文章讽刺微软的行为如同“数字维京海盗”,并建议开源社区以“友善对抗”策略,通过实际解决方案挑战其垄断地位。
18. 生产级AI智能体的六大原则
🔗 app.build: Principles for production AI agents
🔥: 91 | 💬: 13 | 🗓️ 2025-07-28 |
本文总结了构建高效AI智能体的核心经验。系统提示词是关键,应避免“技巧性话术”,直接提供清晰、无矛盾的指令,可借助LLM生成初稿后人工优化。上下文管理需权衡:提供最少必要信息,通过工具动态获取更多内容,避免注意力分散和成本上升。工具设计应简洁、类型严格,类似为“聪明但易分心的初级开发者”设计API,推荐幂等性以减少状态问题。
反馈循环结合LLM的创造性与严格验证(如代码编译、测试),类似“演员-评论家”模式,需定义领域不变性准则。错误分析可通过LLM审查日志快速定位系统盲点。最后,异常行为往往暴露系统缺陷(如缺失工具或模糊提示),而非模型本身问题。
核心理念是:智能体开发是系统工程,需迭代优化,构建可优雅失败且易于改进的可靠解决方案。
19. 机器人采摘黑莓或比人类更高效
🔗 news.uark.edu: Robot hand could harvest blackberries better than humans
🔥: 86 | 💬: 40 | 🗓️ 2025-07-28 |
美国阿肯色大学研发的柔性机器人抓取器获专利,专为采摘易损黑莓设计。该装置采用仿生学原理,灵感来自郁金香开合,三根柔性“手指”通过吉他弦控制收缩,指尖力传感器确保轻柔采摘,避免果实损伤或出现“红籽逆转”问题。团队通过测量人工采摘力度优化设计,未来需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田间应用。
目前蓝莓等坚硬水果已实现机械化采收,但黑莓仍需人工。研究者认为,针对单一任务,机器人可超越人类手部灵活性,并保持更稳定的采摘质量。该技术还可拓展至树莓等软果采摘,甚至辅助行动不便者。阿肯色州鲜食黑莓年产值达2430万美元,此技术有望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20. NASA面临人才流失危机:近4000名员工自愿离职
🔗 theregister.com: NASA faces brain drain as thousands exit under voluntary resignation scheme
🔥: 83 | 💬: 2 | 🗓️ 2025-07-28 |
NASA正遭遇严重人才流失,近3900名员工通过自愿离职计划离开,其中包括大量资深专家。离职潮引发业界担忧,前宇航员John Grunsfeld称这是”真正的智力流失“,强调离开的多为掌握核心技术的资深人员。若预算削减案通过,NASA员工数可能从1.7万骤减至1.1万。部分离职人员可能加入私营企业参与”金色穹顶“卫星防御系统项目,该项目被质疑是19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的翻版。数百名现役及前任员工联署《旅行者宣言》,警告大规模裁员将导致不可替代的航天专业知识断层。目前尚不清楚NASA如何在人员锐减情况下维持现有太空任务。
21. AI伴侣的现状与隐忧:个性化技术的双刃剑
🔗 thezvi.substack.com: AI Companion Piece
🔥: 79 | 💬: 43 | 🗓️ 2025-07-28 |
该文章探讨了AI伴侣的普及趋势及其潜在风险。数据显示,72%的青少年曾使用AI伴侣,52%成为月活用户,其中33%将其用于社交关系(如情感支持、恋爱模拟),甚至31%认为AI对话比真人交流更令人满意。然而,34%的用户曾对AI的言行感到不适,50%对其建议持怀疑态度。
研究指出,个性化技术虽能提升服务精准度(如医疗建议、职业规划),但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和过度迎合。更值得警惕的是,AI的说服力随模型规模(每扩大10倍提升1.6%)和训练方式(后训练优化效果显著)增强,但会牺牲事实准确性。开发者难以确保数据遗忘的可靠性,如Grok系统甚至直接隐瞒记忆修改行为。
文章认为,核心矛盾在于技术默认优化用户粘性与商业利益,而非真实需求。尽管存在算法歧视等争议,但作者更担忧评估体系失效——个性化使传统安全测试难以反映真实风险。当前需平衡技术创新与监管,避免重蹈社交媒体的覆辙。
22. 为90s.dev项目寻求资金支持
🔗 90s.dev: Requesting Funding for 90s.dev
🔥: 75 | 💬: 46 | 🗓️ 2025-07-28 |
开发者几个月前曾以“视频游戏制作工具”为名发布90s.dev,但实际它是一个复古操作系统风格的网页环境,未来计划扩展为游戏开发工具。由于缺乏时间和资金,开发者不得不暂停项目——他耗尽了积蓄,全职投入3个月(每天14小时),但纯前端代码难以变现。
为解决开源项目资金问题,他提出通过GitHub Sponsors按小时计费的赞助模式:每收到25美元即投入1小时开发。项目代码和文档已开源,开发者附上了简历和项目链接,呼吁支持者通过赞助链接助力开发。
核心难点在于平衡开源热情与生存需求,这一模式试图将赞助转化为可持续的开发时间。
23. 软银与OpenAI的”星际之门”项目是场骗局?
🔗 wheresyoured.at: Is SoftBank still backing OpenAI?
🔥: 74 | 💬: 11 | 🗓️ 2025-07-28 |
近期报道揭露,OpenAI与软银高调宣传的500亿美元”星际之门”AI数据中心项目存在严重误导。尽管双方宣称合作建设多个数据中心,但调查发现,软银从未参与得克萨斯州阿比林数据中心的任何环节(资金、选址或建设),该中心实际由Crusoe等公司合资开发。OpenAI却将无关项目冠以”星际之门”名称,甚至在其官方声明中暗示软银深度参与,涉嫌故意混淆公众视听。此外,软银承诺的后续300亿美元投资缺乏实质进展,其宣称的每年30亿美元OpenAI技术部署计划也未见具体策略。证据表明,双方合作关系可能仅为制造创新假象,软银实际投资能力存疑。这场”合作”更像是为抬高双方股价而精心设计的烟雾弹。
24. 地质的壮美:蝴蝶、深时与气候变迁
🔗 harpers.org: The Geological Sublime
🔥: 73 | 💬: 26 | 🗓️ 2025-07-28 |
这篇由Lewis Hyde撰写的文章探讨了深时(地质时间尺度)与当前气候危机的关系。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的地震,反思了人类在漫长地质变迁中的渺小——加州圣莫尼卡附近的山脉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板块运动,而地震瞬间撕裂了日常生活的表象。
文章追溯了达尔文和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的发现:达尔文在智利地震后观察到贝壳被抬升至安第斯山脉高处,印证了地质运动的缓慢力量。然而,如今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超自然地质进程——海洋酸化和气温上升正以世纪为单位重现数百万年未见的现象。
作者以参与蝴蝶普查的经历为例,指出新英格兰地区蝴蝶种群数量35年内锐减过半,部分物种(如阿芙罗狄蒂豹蛱蝶)因冬季积雪减少濒临灭绝。这些短期观察需置于深时背景下理解:蝴蝶已存在亿万年,而人类活动正加速其消亡。
莱尔和达尔文曾为深时的浩瀚感到眩晕,但他们的谦逊(承认认知局限)或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启示:人类需超越选举周期与房贷年限的思维,以地质时间尺度重新定位自身。文章最终提问:我们能否从早期科学家的“地质壮美”中,找到应对当下危机的智慧?
25. 1970年代心理学实验如何催生《星球大战》特效革命
🔗 nsf.gov: The 1970s psychology experiment behind ‘Star Wars’ special effects (2023)
🔥: 63 | 💬: 12 | 🗓️ 2025-07-28 |
1970年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环境模拟实验室在NSF资助下开展了一项创新实验:通过微缩模型与计算机控制摄像机模拟真实街区,以研究公众对城市规划的感知。这项实验意外影响了电影特效史——核心成员John Dykstra后来加入工业光魔(ILM),将其技术转化为Dykstraflex系统,为《星球大战》打造了标志性太空场景。
实验最初旨在解决城市规划中静态模型无法真实反映体验的问题,但团队发现动态模拟技术能欺骗人脑感知。当应用于科幻电影时,这种技术通过精确重复的摄像机运动,将微缩模型拍出宏大实景效果。尽管实验显示熟悉环境的观众仍能识别模拟缺陷,但该技术为特效行业奠定了科学基础,证明了感知真实性比物理尺寸更重要。